close

博客來e-coupon 口述歷史採訪的理論與實踐:新舊臺灣人的滄桑史



博客來e-coupon

口述歷史採訪的理論與實踐:新舊臺灣人的滄桑史





口述歷史採訪的理論與實踐:新舊臺灣人的滄桑史 評價



網友滿意度:



看書是一個最快增加"經驗"和"想法"的方式

你想過的、不曾想過的,

都有各式各樣的人把不一樣的體驗分享給大家

這也是我為什麼這麼喜歡讀書的原因~

但是讀書真的不能挑食,偶爾各式各樣的書

都要稍微看一下,才不會說在些關鍵時刻

缺了判斷的依據或概念>_
像是這次看了覺得很有收穫的

口述歷史採訪的理論與實踐:新舊臺灣人的滄桑史

就會是我想推薦給大家的書~

不知道就偏好而言看官喜不喜歡呢?

畢竟也要有愛才能把書看下去嘛!XD

另外附上我常用的折價券網站~

加入@Line粉絲團就能夠輕鬆拿~

推給大家試試看囉;)



小鴨 博客來e-coupon傳送門

口述歷史採訪的理論與實踐:新舊臺灣人的滄桑史



本週熱銷商品:





大數據時代一定要會的自動化資料搜集術







認識資料科學的第一本書







商品訊息功能:

商品訊息描述:















  • 《口述歷史採訪的理論與實踐:新舊臺灣人的滄桑史》



   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歷史,歷史不僅僅是國家、群體、社會所擁有,即使是普普通通的一般人,也都有屬於他自己的歷史。個人的歷史除了是個人的重要經歷,更是國家、群體歷史的重要時代見證。有時候因為主觀、客觀的因素,學院裡的歷史學家,在書寫國家、群體與社會的歷史時,難免會有疏陋或不足,這時候個人的歷史記錄,就是很重要的參考資料,可以交叉比對、辯駁正偽。但是他們的歷史從何而來呢?主要就是依靠採訪,才能保留下精彩的閱歷與見聞。

    作者從事歷史教學與研究三十多年,不自限於學院的象牙塔裡,除了一般的教學與研究外,也潛心研究口述歷史的理論與方法,更直接到田野之間從事採訪。本書既有理論篇也有實務篇,不僅可做為教學教材也可供大眾讀者做採訪寫作的參考。

















    • 作者介紹







      林德政

      1955年生,臺灣嘉義人。政治大學歷史系博士。

      現任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,專長領域為:「中國現代史」、「民國史」、「國共戰爭與人物」、「兩岸關係史」、「台灣史」、「口述歷史採訪」、「方志研究」等。

      著作:《保定軍官學校之研究》、《抗戰期間國民政府之整軍與備戰》、《光復前臺籍抗日志士在閩粵的活動》、《新港奉天宮志》、《安南區志》、《嘉義縣志?住民志》、《國際明星王玨先生演藝生涯訪談錄》、《開拓、信仰與抗日-在歷史巨變中見證臺灣歷史》、《在中國革命的道路上:歷史巨變下的臺灣人 》等書。

















    口述歷史採訪的理論與實踐:新舊臺灣人的滄桑史-目錄導覽說明





    • 自序

      壹、【理論與方法篇】

      01 ■ 口述歷史的定義

      02 ■ 口述歷史的起源與發展

      03 ■ 口述歷史採訪的方法與步驟

      04 ■ 口述歷史的價值

      貳、【教學篇】

      05 ■ 大家一起來做「口述歷史」:如何開始做口述歷史採訪

      06 ■ 口述採訪之成果:如何開始做家譜

      07 ■ 採訪對話稿示範:老鳥經驗談/林德政教授口述歷史採訪回顧

      08 ■ 成功大學「口述歷史採訪」教學的緣起與成果

      09 ■ 彌補與加強:口述歷史採訪所見的民國史與臺灣史

      參、【實例篇】

      一、文學走廊

      10 ■ 走過一甲子的文學路:臺灣文學家葉笛先生口述史

      11 ■ 出身工程的文學家:夏烈(夏祖焯)先生口述史

      二、民族鬥士蔣渭水之子

      12 ■ 民族鬥士蔣渭水之子:百歲耆老蔣松輝先生口述史

      13 ■ 附錄:一百零一歲的蔣松輝沒有辱沒父親蔣渭水

      三、臺籍日本兵與戰時南京

      14 ■ 同期的櫻花:臺籍日本兵鄭春河先生口述史

      15 ■ 二戰時期在緬甸的臺籍戰地庶務員:徐振昆先生口述史(上)

      16 ■ 戰時南京的臺灣人:楊翠蘭女士口述史

      四、在滿洲國:見證二戰

      17 ■ 在滿洲國牡丹江工作及戰後目睹蘇聯兵暴行:省議員張丁誥先生口述史

      18 ■ 二戰期間在天津與滿洲國的日子:楊從善女士口述史

      五、軍旅戰陣

      19 ■ 讀軍校讓我愛國家、愛民族、身體好:毛禮文先生口述史

      20 ■ 在魯蘇豫皖邊區見證湯恩伯的言行:何智叢先生口述史

      21 ■ 光榮參加九戰區受降典禮:黃世忠將軍口述史

      22 ■ 千里跋涉到金華為軍校招新血:劉止戈先生口述史

      23 ■ 歷經西北軍與青年軍:徐觀超先生口述史

      24 ■ 蔣中正到西安閱兵與關山鎮水晶店學生共餐講故事:孟興華先生口述史

      25 ■ 經歷遼瀋與平津戰役的砲兵少尉:李啟明將軍口述史

      26 ■ 戴笠與軍統局東南幹部訓練班:陳舍華先生口述史

      六、白色恐怖時期

      27 ■ 走過抗戰與白色恐怖的歲月:蕭道應夫人黃素貞女士口述史

      28 ■ 白色恐怖時期逃到中國的眼科醫生:李辰(邱林淵)先生口述史

      附錄

      29 ■ 臺籍黃埔學生的歷史意義與貢獻



















    自序

    這本書《口述歷史採訪的理論與實踐:新舊臺灣人的滄桑史》,包含兩個主題:一是闡述口述歷史採訪的理論與方法,二是藉由採訪實例說明臺灣人的滄桑史。

    一、什麼是口述歷史?為什麼需要口述歷史?

    初學者會好奇,問:「口述歷史是什麼東西?它有什麼用呢?」大家都明白,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歷史,歷史不僅僅是國家、群體、社會所擁有,即使是普普通通的一般人,也都有專屬於他自己的歷史。事實上,任何一個人的歷史,除了是屬於他自己的歷史,同時也是所處時代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份,無法切割。因為國家、群體、社會正是無數的個體所組合成的,沒有個人,那來群體?沒有單獨的個人,那來整體的國家?群體、社會與國家的歷史是由無數的個人共同創造,每一個人在創造屬於自己的歷史時,幾乎同一時間,他們也在創造屬於國家、群體與社會的歷史。群體與國家的歷史,因為主事者的緣故,恒久以來,一直是受到極大的關注,大量的歷史文本被書寫、印刷成冊、廣泛流傳,人們常常容易在各大圖書館找到它們。相對來說,個人的歷史則大相逕庭,幾乎很少被注重,遑論被書寫,進而印刷、流傳了。

    個人的歷史除了是他個人的重要經歷,更是國家、群體歷史的重要時代見證,有時候因為主觀、客觀的因素,學院裡的歷史學家,在書寫國家、群體與社會的歷史時,有意、無意之間,難免會有疏漏,或是有所不足,這時候個人的歷史記錄,就是很重要的參考資料,它可以彌補,可以交叉比對,更可以辯駁和正偽,其功用甚大。

    但是一般狀況下,大部份的專業歷史學家少有精力關注到個人,除非那一個「個人」是英雄、聖賢、豪傑之士,或者說是達官貴人、方面大員、殷商大賈等。上面所舉這類人,當然是建構歷史上層的重要人士,但是如果沒有一般百姓大眾、小兵、販夫、走卒,在歷史下層往上頂著,就無上層,上層也就會跟著垮掉。只有上層的歷史,而缺乏下層的歷史,這樣子的歷史是殘缺的,片面的。因此,想要讓書寫下來的歷史完整、全面,就必須要上、下層皆備,在這樣子的情況下,試問有誰能忽略云云眾生的歷史證言呢?因此,專業歷史學家必得撥出時間來從事必要的口述歷史採訪,或者是教導、訓練學生進行口述歷史採訪。

    置身學院從事歷史教學與研究三十多年來,深知一般人不諳書寫自己歷史的方法,無論是知識份子或是販夫走卒皆然。不過因為居上位者,參與公共事務多,自有史家為他書寫,一般百姓大眾則不然,史家關愛的眼神不易及於其身,但如同上文所提到的,他們的歷史又具有相當程度的不可忽略性,若無人為他們寫,怎麼辦呢?他們的歷史從何而來呢?比起上層人士,他們自己更不會書寫自己,即使有寫,也往往抓不到重點,或完整性不足,或掛一漏萬,那我們束手無策了嗎?當然不是,其實是有方法的,方法就是得依靠口述歷史採訪,只有依靠訓練有素的口述歷史採訪家去進行採訪才能獲得、也才能保留下精彩的閱歷與見聞,而那些精彩內容是稍縱即逝的,是必須和老天爺搶時間的,因為人的記憶會退化,人的壽命有其限度。因此之故,進行口述歷史採訪的必要性就產生了。

    言簡意賅地說,經由專業的口述歷史家,或是受過訓練的業餘口述歷史採訪工作者主持,針對具有特殊歷史經驗的人士,進行專業的採訪,事後整理成系統的文本,此謂之口述歷史。

    二、一定要做口述歷史嗎?

    一定要做口述歷史嗎?這個答案是當然的,在此我舉幾個例子,來回答這個問題。

    第一、當年中共剛完成長征不久,美國人史諾(Edgar Snow)在陝北走訪中共諸領導人,完成「Red StarOver China」(中譯名《西行漫記》)一書,此書雖然是以報導筆法寫成,但相當程度為長征留下珍貴的歷史記錄,且是距離長征結束時間最近的一本第一手資料,為後世研究長征者所不能不讀。設若當時沒有史諾採訪並完成此書,當時中共長征細節、初抵陝北時的處境及其對國共鬥爭的理念,便無由得知。

    第二、對日抗戰歷史當中極其重要的「滇緬戰役」,參與其役並且留下回憶錄的不多,曹英哲將軍難得地寫了一本《雪泥鴻爪:老兵憶往》,此書就他個人所參與的戰場部份多所記載,為滇緬戰役留下寶貴的記錄,非常珍貴。但是,正因為是回憶錄性質,讀者想進一步瞭解的方方面面,很可惜地,可能曹將軍不認為重要,卻沒有書寫或是一筆帶過,設若當時有學者為曹將軍做口述歷史採訪,相信必能添加更多豐富的內容。

    第三、臺灣史上的「二二八事件」,研究成果相當豐碩,原因固然很多,但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,應該是針對該事件相關人士,如「劫後餘生者」、「受難者家屬」等等,有做大量且深入的口述歷史採訪,有以致之。圖書館的書架上琳瑯滿目地,數量龐大的二二八口述歷史,處處可見。設若沒有那麼大、那麼多的二二八口述歷史採訪文本,則可以相信二二八的研究不會那麼深入,你說國民黨屠殺多少菁英、多少良民百姓,檔案既不載,或有記載但卻輕描淡寫,誰人相信?至少﹁說服力﹂降低很多。所以說對二二八的研究來講,口述歷史採訪何等重要!

    三、 何謂「新臺灣人」、「舊臺灣人」?如何看待臺灣人的歷史?臺灣的歷史如何稱為是「滄桑史」?

    「新臺灣人」 與「 舊臺灣人」 的界說, 基本上是以一九四五年或一九四九年為分界線, 後者指一九四五、一九四九年以前即已經居住在臺灣的住民,過去有段時間他們被稱為「本省人」;前者指此年之後移居到臺灣者,過去這部份人常被稱為「外省人」。然而,經過七十多年,將近八十年的歲月,本省人與外省人的界線漸泯,這個稱呼漸少,慢慢地,大家都是「臺灣人」了。不過,本書為研究上的區別起見,暫時仍以「新」、「舊」來稱呼,雖然誰也知道,除了極少數既有中華民國籍、又有他國籍者,亦即所謂擁有「雙重國籍」(Dual Nationality)者外,大家都是「臺灣人」!。

    自荷蘭人、西班牙人佔領臺灣開始,歷經明鄭、清領、日治、中華民國等時期,政權之更迭,非常頻繁,政權變更之際,幾乎都帶給這塊土地上的人民災難,每一次變更,人民傷亡之餘,還得調整和適應,族群之間每每引起「撕裂」和「衝突」,過去恒如是,史書上可以說是血跡斑斑!當然其間也有「融合」與「忍讓」,其間「國族認同」( National Identity)問題始終是糾纏著這塊土地上的住民!迄今猶如是。臺灣史的特色除了是政權更迭頻繁、動亂頻仍外,還有就是外族統治,較明顯的是荷蘭與日本對臺灣的殖民統治,兩段異族的殖民統治,帶來苦難,也把臺灣提早捲進世界史之中。所幸最終都能夠脫離外族,回到自己人手中。

    未來臺灣的前途到底是維持現狀,還是會有天翻地覆的變化呢?如果說維持現狀,則可維持多久?而假設有巨變的話,則又是怎麼樣的變化?這一切都還在未定之天,誰也無法斷定。但是不管如何,綜觀整個臺灣歷史,它呈現出色彩繽紛的多樣性、多變性,這還不夠稱為「滄桑」嗎?是以稱為「滄桑史」。

    四、唯有論著才能傳世不朽

    魏文帝曹丕《典論.論文》寫到:「文章,經國之大業,不朽之盛事。年壽有時而盡,榮樂止乎其身......二者必至之常期,未若文章之無窮。」這段話,充分詮釋即使是曾經位高權重的人,隨著其生命的流逝,身後一切都將成空,唯有論著才能傳世不朽,本書引用曹丕此語,論證口述歷史「記載」下來的重要性。多年來我不自限於學院的象牙塔裡,除了一般的教學與研究外,我潛心研究口述歷史的理論與方法,更直接到田野之間從事採訪,累積了一些成果。

    姓名 生年 性別 職業、出入臺灣海峽的時間遷移背景:

    蔣松輝1913 男圖書館員工,日軍通譯等,戰前從臺灣到上海自由遷徙,尋找工作

    李辰(邱林淵)

    1916 男臺大眼科醫生,戰後從臺灣到中國,成為中國眼科名教授,全國人大代表 因白色恐怖被迫逃亡

    黃素貞1917 女教師,戰時從臺灣到中國自願到中國參加抗戰

    楊從善1917 女家庭婦女,戰時從臺灣到天津、滿洲國自由遷徙,隨夫工作

    鄭春河1920 男臺籍日本兵,戰時從臺灣到東帝汶被徵調到南洋,參加殘酷的二戰

    毛禮文1920 男國軍,戰後從中國到臺灣國共內戰

    劉止戈1921 男國軍,戰後從中國到臺灣國共內戰

    陳舍華1922 男忠義救國軍,戰後從中國大陸到臺灣 國共內戰

    徐觀超1922 男國軍,戰後從中國到臺灣國共內戰

    何智叢1922 男國軍,戰後從中國到臺灣國共內戰

    張丁誥1923 男戰時從臺灣到日本,再到滿洲國任市政府員工。戰後任省議員為逃避徵兵,到滿洲國工作

    孟興華1924 男國軍,戰後從中國到臺灣國共內戰

    黃世忠1926 男國軍,戰後從中國到臺灣國共內戰

    李啟明1926 男



















    語言:中文繁體
    規格:平裝
    分級:普級
    開數:23*17
    頁數:472

    出版地:台灣













商品訊息簡述:








  • 作者:林德政

    追蹤











  • 出版社:五南

    出版社追蹤

    功能說明





  • 出版日:2017/2/25








  • ISBN:9789571189413




  • 語言:中文繁體




  • 適讀年齡:全齡適讀








口述歷史採訪的理論與實踐:新舊臺灣人的滄桑史



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velmaito8iq 的頭像
    velmaito8iq

    谷丹的精緻日記

    velmaito8i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